n 蒲嘉陵
教授,博士。1959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雅安市,工学博士,教授,现任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1978~1982年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获学士学位; 于1983~1989年赴 (日本) 千叶大学和东京工业大学留学,获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1989~ 1990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像情报工学研究设施从事博士后研究(准客员研究员);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印刷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致力于光电成像材料、有机光电子材料的开发研究以及这些材料在信息记录和印刷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在学院创建了信息记录材料研究室和信息记录材料及应用学科方向。曾任北京印刷学院印刷技术系副主任、北京印刷学院院长助理兼教务处长等职务,自1997年开始担任北京印刷学院学院副院长职务。
蒲嘉陵教授1993年获“北京市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高教局)称号,同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森泽信夫印刷奖”(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一等奖,1997年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原国家教委,人事部) ,2005年入选北京市属市管高校“拔尖创新人才”,2007年荣获我国印刷界最高奖“毕升印刷杰出成就奖”,2008年入选北京市高校“高层次人才”,2009年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称号,2010年12月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称号,2012所领导“绿色印刷材料与技术”团队入选北京市高校创新团队建设提升计划。
蒲嘉陵教授现任中国感光学会理事长、教育部轻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印刷标准化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数码影像材料和数字印刷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会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复印科学与科学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印刷媒体专业人员协会(IPP)会士、国际影像科学委员会(ICIS)秘书长以及《影像科学与光化学》和《影像技术》常务副主编,《中国出版与包装研究》和《中国印刷》、《今日印刷》、《印刷质量与标准化》、《印刷工业》等学术和行业刊物编委委员。蒲嘉陵教授曾担任第五届和第六届“影像科学与硬拷贝国际会议(ICISH)”大会主席,第三十一届国际影像科学大会(ICIS2010)大会主席,多次代表中国在“亚洲印刷技术论坛(FAGAT)”做国家报告,多次应邀在日本、韩国举行的国际/多边会议上做关于印刷和影像科学技术的特邀报告,多次在国内举行的影像科学和印刷技术的全国性学术和行业会上作特邀报告和讲座,在国内外影像和印刷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
n 王文广
男,教授,博士,生于1965年12月,河南人,蒙古族,1988年在河南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在南开大学化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4—1995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这期间一直从事有机化学的合成工作。1995年至今在北京印刷学院工作,1997年被评为副研究员,2002年被评为研究员。期间曾多次到东京工业大学进行有关液晶光电材料研究的学术合作。在北京印刷学院从事化学教学及有机功能材料合成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有机光电材料方面,如有机光导体、有机场效应管、有机电致发光和计算机直接制版,重点开展新型有机电子传输材料(如盘状液晶、电子传输材料)和光生酸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研究工作以及材料的构效关系。并开展了一些药物合成方面的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北京自然基金、国家新闻署等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文章80余篇。
n 张伟民
教授,男,生于1964年,现任信息记录材料研究室主任。
1986年7月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系感光材料专业,北京化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2006年被评为教授;中国感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为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讲授《感光材料》、《银盐感光材料》、《非银盐感光材料》、《信息记录材料及应用》、《光化学记录材料及应用》、《仪器分析》等课程。
从事信息记录材料和印刷材料领域的研究、近红外高效电荷产生材料以及配套单程结构有机光导体的研究、光酸成像材料性能评价以及环保型新型凹印油墨研制等;主持和作为主要参与者参加科研课题二十余项。先后发表专业论文、文章80余篇,其中两篇论文获得中国感光学会青年优秀论文奖。
目前担任中国感光学会专家库专家、非银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经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被学院评为雅昌印刷教学奖和学院先进科研工作者 。
n 张春秀
女 ,教授,博士,生于1972年5月20日, 辽宁省锦州市人;
2003.9-2009.6 北京交通大学光电子技术研究所 光学工程 博士 主要从事盘状液晶的合成与液晶性能、取向与光电性能的研究;导师:何志群教授与王永生教授
1995.9 -1998.6 武汉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印刷工程 硕士 主要从事有机光导材料合成及器件制备与性能研究;导师:蒲嘉陵教授与吴学政教授
1989.9 -1993.6北京印刷学院 印刷工程专业 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2011年8月-2012年3月 访问学者 美国 肯特大学 液晶研究所 Quan li小组
2011年3月-2013.9 访问学者 北京大学 化学学院 高分子系陈尔强教授 小组
2009年12月- 2010.2 访问学者 东京工业大学 影像情报研究所 半那纯一教授 (Junnich Hanna)研究室
1993.6 -1995.9 助理工程师 辽宁省印刷技术研究所
1999.6-至今 副教授 北京印刷学院 主要从事具有高效电荷传导能力的盘状液晶的研究以及棒状液晶取向固定在印刷防伪用光学薄膜中的应用。
n 李仲晓
教授,男,生于1968年,现任高分子专业负责人。
2003年10月-至今,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负责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主讲研究生课程:界面化学;本科生课程:功能高分子,涂料与粘合剂及化学发展史等。参与翻译出版过 “印刷材料手册”。主持完成2项校级教改项目。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北京市科委新材料产业化重大培育项目1项、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1项、国家863科技计划子项目1项、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项目1项,1项校级科研项目,1项北京市教委科技项目即将结题和横向合作项目1项。另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其中SCI收录7篇,EI检索15篇。社会兼职:兼任中国感光学会副秘书长和北京粘接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功能高分子材料、绿色印刷与包装材料;
研究成果:热敏CTP印刷版材感光液已实现产业化。
n 李路海
1964-,教授,教授级高工,博士,硕士生导师,南昌大学、曲阜师大和天津科技大学兼职硕导。北京市印刷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印刷学院科研处处长。
中国感光学会学术带头人,全国印刷电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秘书长,中国标准化委员会感光材料标委会、数字化印刷标委会委员。
获得河北省科委新产品开发奖励二、三等奖各1项,保定市科委新产品开发成果奖励二、三等奖各1项,河北省新产品鉴定证书4份。保定市讲比学先进个人称号。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翱翔计划优秀指导教师。
2011年10月主持的“印刷电子导电油墨制备技术”通过科技成果鉴定。2013年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第三批领军人才。获北京市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新型导电油墨制备技术,2011-2014年获全国印刷行业科技创新成果奖2项。著述5本,授权专利6件,SCI收录论文6篇,EI收录文章40余篇。
n 李亚玲
1975-,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2011年北京市中青年骨干人才。
2013.09- 北京化工大学 在读博士 环境科学与工程
2000.09-2003.06 北京化工大学 硕士 化学工程
2011.09-2012.06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 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
学术成果:
1、基于导磁油墨的RFID印刷制备技术,市教委面上,2013-2014
2、凹印油墨VOC的检测及释放规律研究,市教委面上,2010-2011
3、发表检索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5件,实审专利3件
研究领域:
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油墨化,并在印刷电子器件(超级电容器、气敏传感器、 RFID标签)中的应用研究
n 莫黎昕
1982-,副教授,博士,北京市印刷电子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教育背景:
2008.9-2011.7 天津大学 博士 应用化学
2005.9-2008.4 北京印刷学院 硕士 材料物理与化学
学术成果:
目前在印刷电子材料及其应用领域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参与多项省部级项目,获2013北京市优秀人才D类资助。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新型纳米材料合成、导电油墨制备及应用、印刷电子器件制备及应用(电子皮肤、RFID、透明导电膜)等方面研究工作。
n 韩璐
1981-,博士,讲师
教育背景:
2010.09-2012.07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博士后 纳米生物医学
2007.09-2010.07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博士 物理化学
2004.09-2007.07 中国农业大学 硕士 生物学
学术成果:
1、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5篇,影响因子合计29.4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4-2016
3、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2014-2015
研究领域:
生物印刷,主要研究基于水凝胶和电活性材料的生物支架材料、生物传感器、三维印刷功能性生物组织。
n 许文才
教授,1957年2月出生,汉族,陕西人,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工程专业硕士毕业
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国际包装研究组织(IAPRI)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包装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凹版印刷分会理事长、柔性版印刷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包装联合会理事,《印刷技术》杂志编委。中国防伪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防伪技术协会防伪评审专家,中国包装委员会防伪分会防伪技术评审专家。中国防伪产业联盟防伪技术评审专家
主持完成科研课题16项,在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83篇,出版著作、教材9本,担任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包装印刷与印后加工》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包装印刷技术》主编,获省部级科研及教学成果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
n 罗世永
教授,
中国包装委员会防伪分会防伪技术评审专家,中国防伪产业联盟防伪技术评审专家
所指导研究生分别在中国防伪产业联盟、国家防伪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习。
北京印刷学院与国内外防伪领域相关国际组织和企业,国内中国防伪行业协会、中国防伪技术协会、国家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内相关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n 李东立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有:纸塑、模塑、塑料复合、卡纸、瓦楞纸包装材料设计原理、制备工艺及应用研究;食品包装安全研究;印刷工艺和印刷标准研究;防伪标签设计与应用研究。承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统筹与产业化项目、北京市教委人才强教项目、国家包装行业高新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等10余项,仅3年承担横向和纵向科研经费1000万元,发表三大检索文章6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申报PCT国际专利1项,获得包装行业类奖项10余项。
n 刘全校
博士(后),高级工程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科技大学兼职硕导,绿色包装学会理事。
陕西科技大学制浆造纸工程本科及硕士,天津科技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博士,华南理工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博士后;陕西宝鸡防水卷材、山东华泰集团、山东海化集团等技术工作; 2005年11月至今,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包装工程专业、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的教学及包装材料及制品的研究
材料加工工程绿色包装材料与制品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近年来,围绕绿色包装材料与制品,主要在生物质材料如淀粉、纤维素等绿色材料改性及包装材料研究、纳米材料制备及纳米复合包装材料、功能性绿色包装材料及制品、包装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及清洁生产、功能纸及文化传承、功能助剂等方面开展研究。
发表论文100多篇,被EI、ISTP检索收录30多篇。申报专利10件项,其中防伪纸塑材料、功能纸塑材料等方面的4件专利已经获授权。
参加山东高唐造纸厂铜版纸项目、山东华泰集团高档彩印新闻纸项目、山东海化集团氯碱树脂项目等工程项目建设,参加银川富邦纸浆模塑、高唐福利纸业书画纸等技改。
n 陈强
男、1963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现任北京印刷学院等离子体物理与材料研究室主任。
1987.7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士毕业、1999.7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核能科学与技术博士毕业、2000.5-2002.11 德国Max PlanckInstitute 功能材料专业博士后、2007.10-2008.1 在瑞典皇家工学院著名Alfven Laboratory实验室访问学者、2012.2-2012.8 哈佛大学在访问学者,合作教授Roy Gordon(美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ALD 专家)。
担任美国化学学会会员、中国物理学会会员、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工学会粒子束、离子束专业委员会委员;2006 年获北京市高校科技强校计划拔尖人才、2011 年获北京市高校科技强校深化计划高层次人才。持和参加过国家973,863、国家星火、国家重点、国家大科学工程、国家自然基金、欧盟合作、国家科技部支撑项目、中-乌合作项目和北京市留学重点基金等30 多个项目。在国内外各类刊物发表论文300 多篇。
研究方向:等离子体物理、等离子体诊断、新型放电源设计、等离子体工程、等离子体化学、原子层沉积、新型软包装材料制备与改性等研究。
n 刘忠伟
男,1973年9月生,2008年7月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同年来北京印刷学院工作。2011年1月晋升副教授,2011年10月获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现担任印刷包装材料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专职副主任,负责该实验室日常工作。
研究方向:低温等离子体诊断及应用,金属有机单体合成,化学气相沉积功能性薄膜。
入选2014年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主持科研项目三项(“大气射流等离子体制备SiOx 高阻隔包装薄膜研究”,市教委项目;“大气压射流等离子体制备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市委组织部项目;“大长径比管道内表面原子层沉积铜薄膜技术的研究”,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开放课题);参与市教委面上项目、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各一项。已发表包括国际核心应用物理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2010,V96: 041502)、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D(2008,V48, 365)三大检索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2011年2-3月,到日本中部大学Nakamura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开展了大气压射频氮气/氩气等离子体一维数值模拟研究。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受北京市高师培中心国外访学计划资助对美国哈佛大学Gordon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开展了金属有机单体合成及原子层沉积薄膜研究。
n 杨丽珍
女,教授,1964年5月生,四川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本科毕业,化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在职研究生,等离子材料物理与化学科研团队成员,化学教学团队负责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北京印刷学院校级教学名师。
研究方向:低温等离子体材料及应用、纳米材料合成。
主讲《应用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现代生活与化学》、《印刷化学》等多门课程, 《应用化学》精品课程负责人,主编教材3部,参编2部。近几年来先后获得“课堂教学优秀教师奖”;毕业生推荐的“我最尊敬的老师”称号;指导本科毕设学校优秀论文奖; 校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校级师德先进个人称号;北京市属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北京市优秀教师等称号。
近三年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7篇,EI收录论文9篇;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北京市自然基金1项,专利转化项目1项。参加高阻隔、抗迁移绿色包装薄膜产业化项目(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700万)1项。北京市教委高层次人才-食品包装中有机薄膜处理和纳米填料(及小分子和有害物迁移的)安全性研究(300万)1项。主持或参加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6项;主持或参与学校各类重点、教改及课程建设5项;主持横向项目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
n 施继龙
1980年4月出生,男,汉族,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学位。教授、硕士生导师。科学技术史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印刷品保护修复、印刷科技史。2006年7月至今在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009年兼任中国印刷协会印刷史研究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2012年受聘为北京印刷学院-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共建中国印刷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先后入选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北京市教委“骨干教师”、北京市科委“科技新星”等人才培养计划。曾获3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chaeometry大会组委会颁发的Martin Aitken Prize、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银行科技发展奖”二等奖。近3年承担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科委等纵向项目及企业委托的横向项目多项,迄今出版《东至关子钞版研究》等学术著作、论文集7部,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
n 周忠
1968年7月出生,男,汉族,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学位。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科学技术史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印刷科技政策。1990年7月至2010年11月先后在江西省科委劳动人事处、江西省科技开发中心、江西省科技干部培训中心、国家科技部井冈山干部培训基地、江西省科技交流中心工作,历任江西省科技厅团委书记、副主任(副处级)、主任(正处级)。现任北京印刷学院校长助理兼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承担或参与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科技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及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北京市教委等项目多项。发表有关科技管理、科技政策等领域论文近10篇。
n 金杨
1961年5月出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印刷工程专业负责人,图像科学与工程硕士点数字图像处理方向学术带头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
数字印前图像信息处理及复制技术(彩色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半色调加网原理及方法、多色分色方法与复制等)、彩色视觉频率相应特性及模型(LCH颜色空间下人眼视觉对比敏感度函数的测试/模型化及其在彩色图像处理方向的应用)。已有的研究中,进行了彩色图像超四色分色方法、基于空间填充曲线的加网方法、同心圆网点加网方法、印刷图像信息传递的信息学探究、人眼彩色视觉空间频率响应(LCH空间对比敏感度)等多种研究。
n 曹国荣
女,1963年生,教授,现任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书记,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凹版印刷技术分会秘书长,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包装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包装工程》杂志编委,教育部新闻出版行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从事包装与印刷教学与科研工作25年。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9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项,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3项,其中1项发明专利已转让。2006年以来主编教材6部,其中北京市精品教材2部,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北京市精品课程负责人(印刷包装材料)。
n 蔡惠平
包装工程专业负责人,主持包装工程专业建设、包装结构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主持完成2003至2012版包装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主讲包装结构设计、创新与发明、人机工程学、包装概论等课程。主持完成各类项目1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公开出版专著和教材共计6部。其中:蔡惠平,主编,包装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其中主持市级教改项目1项.2007年获全国包装教育优秀教师称号.2008年获北京印刷学院师德先进个人,2009年获雅昌教学奖.
2009主持申请并获批北京市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n 张改梅
教授,博士,女,生于1975
2012年3月博士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获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4月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包装工程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从2001年至今在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任教。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参加北京市教委组织的为期4个月访问学者。
长期从事包装印刷及印后加工、包装测试技术及方法、纳米包装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方面的教学科研。主持、参与已结题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共4项、教改项目2项,主持在研项目3项包括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委组织部和院重点科研项目。承担本科生、高职包装工程专业课的讲授。参与申请专利3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并已授权。2010年年获得北京市中青年骨干培养的资助。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其中3篇SCI检索,6篇EI检索文章。主编专著1本、副主编1本。主要研究内容:基于原子力声学显微镜技术纳米材料的力学性能表征, 纳米SiOx薄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防护包装技术
n 杨永刚
男,生于1976.09, 副教授,工学博士
天津科技大学博士毕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包装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纸张加工及其印刷适性研究、印刷工艺设计
曾主持完成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资助项目2项,院选青年基金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现主持北京市教委科技面上项目1项。主译《印刷材料手册》1本,主要参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印刷材料”和行业规划教材“印刷材料及适性”等3部,参编过4本专业书籍。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其中EI或ISTP检索20余篇。2篇论文分获首届和第二届全国包装教育与学科发展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
n 黄蓓青
女,生于1965年11月,副教授 ,中国感光学会辐射固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印刷油墨与流变学;
n 邓普君
邓普君,男,1968年12月生人,副教授,现任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副院长。1992年北京印刷学院大学本科毕业,1999年西安理工大学印刷与包装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主要从事印刷生产工艺流程、印刷质量控制及检测、印刷成本核算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
主持北京市教委、组织部课题5项,参与1项,校级重点1项,横向课题2项,主持校级教改立项3项,科研经费合计35万元。发表文章、论文多篇,主编专业书籍3部。
2006年入选北京中青年骨干教师,2006年至2008年三年评为校级师德先进个人,2008年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9月,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2009年9月,获首都教育先锋教学创新个人;2009年5月,获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n 何晓辉
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1994年5月至今北京印刷学院任教;2000-2001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媒体大学做科技合作者。ISO TC130注册专家,ISOTC130 WG12组长,SAC/TC170委员,编译《柔性版印刷原理与实践》,编著“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印刷品质量检测与控制》、主编教指委行业规划教材 《印刷质量控制》、《印刷原理与工艺》、副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包装印刷与印后加工》、“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印后加工》等。参与《印刷技术术语》等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主持参与国际合作、北京市教委及横向科研十余项。
n 魏先福
1963年生,博士,教授,现任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执行院长,曾任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副院长。
1979年进入郑州测绘学院制图系攻读本科,1983年在郑州测绘学院制图系地图印刷教研室担任助教,1987年2月进入大连外国语学院日语出国培训班进修日语,1987年10月进入日本千叶大学工学部画像应用工学科攻读硕士,1990年进入日本千叶大学大学院自然科学研究科攻读博士,1993年在日本千叶大学大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担任助手,1996年进入郑州测绘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攻读测绘学博士后,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攻读化学博士后,2002年在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担任教授,副院长,2011年至今在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担任执行院长。
长期致力于印刷工程、流变学、材料科学的研究和人才培养,获第五届北京市教学名师(2009年)、07年度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印刷工程教育部特色专业负责人、材料物理与化学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负责人、印刷工程专业课程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印刷原理》北京市精品课程负责人。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编写国家标准4项,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印刷原理与工艺》。全国油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印刷包装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印刷工程专业分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理事、中国材料网理事会理事、天津科技大学兼职博导,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印刷包装与研究》、《北京印刷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编委。
n 杨文杰
男,1966.11出生,研究员。1989.7毕业于齐齐哈尔师范学院数学系数学教育专业,1992.3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1995.11毕业进入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系应用地球物理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北京印刷学院工作。1999年评为副研究员,2012年评为研究员。
现进行印刷企业信息化技术研究、开发与市场推广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企业资源计划(ERP)、数字化流程、数字资产管理等。
n 徐艳芳
女,1963年9月出生,副教授。1980年-1984年于河北大学物理系读本科,1987年-1990年在河北工业大学读硕士,获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2004年在天津大学读博士,获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初到北京印刷学院,在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承担颜色科学和光学类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致力于印刷色彩与应用、色彩管理、印刷彩色图像的机器视觉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自印刷学院工作以来,主持承担了6项横、纵科研项目,在颜色科学及应用技术领域发表了近40篇学术论文;主持及参编教材3部。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业界技术活动。
n 高波
男,生于1964.12,高级工程师,博士;
毕业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印后加工、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业绩及获奖情况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课题及工程项目20余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获北京印刷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曾参编正式出版教材1部;近五年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0余篇。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全国包装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型装填封口集合机械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内容:印刷电子产品印刷加工及印后加工工艺装备及与应用研究,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研究
n 姜东升
男,生于1973.06,副教授
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印前图像处理、包装结构设计。在数字水印、印前图像处理、包装折叠纸盒结构等方面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国家标准1项,参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一部及多部其他教材。
n 周文华
男, 生于,1963.05,副教授,博士
毕业院于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华南理工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印刷工程、印刷与包装材料、特种印刷,特种喷墨打印纸,防伪印刷技术与材料;
《印刷材料及适性》精品课程负责人。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印刷材料及适性》
研究内容包括:1、水性上光油的上光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2、UV丝网印刷盲文专用油墨的研发3、喷墨打印纸的打印质量研究(包括可光学识别、有彩色纤维的特种打印纸等)4、印刷品的墨膜(光学密度,色差和光泽的)耐磨擦性研究5、印刷品的预涂膜覆膜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6、印刷品的烫金膜质量影响因素研究7、金银卡纸及珠光纸的胶印油墨转移率及质量对比研究8、纸的表面强度(干/湿拉毛)研究9、防伪专用油墨的颜料合成与应用
n 黄敏
黄敏,生于1979.07, 教授,博士,图像科学与工程学科负责人。2008年7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光学工程专业。
近5年来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教委科技面上项目在内的纵向科研项目10余项,与企业合作横向课题2项。入选北京市科委“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教委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青年英才”)和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获雅昌企业集团授予的“教育教学”奖。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检索5篇,EI检索论文17篇(国内一级学报7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项。
n 梁炯
女,生于1970.11,副教授,博士。
北京印刷学院印刷工程学士,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印刷专业硕士,北京理工大学光学工程博士。
曾担任企业印刷技术人员三年,主持某企业色彩管理与印刷工艺控制横向课题。先后编写《色彩管理工艺手册》、《数字化印前实务白金手册》等相关书籍。主讲《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课程,以图像处理、识别为主要研究方向。